Chef. Orthopaedics

骨科赵医生

ALVO||EC||歌凯歌||苏靖苏||凯歌衍生拉郎

[谈谈二位]梦想是身边所有人的全力以赴

首先我要说,那几把刀拔地真好。原本就不是什么虐的事情 何苦给自己插刀找不快?出国读书在我看来从来就不是不好的事情,没错,他们同框的机会是更少了,但这样才能有对未来的更多期待。

该说的恩喵都已经说了 排每一个字。


再来说说我认为的老胡。

最初看到媒体放出他要去读书的消息时,毫不意外——这就是老胡会做的事。而且更多的是感动,以至于我竟不知如何安慰我的纯粉朋友。老胡真的是一个难能可贵、有勇气、有魄力的艺人。

留意过他早期访谈的人应该知道,05年时,当有人问他你想象过你十年后的生活吗,他其中一个答案就是他会在欧洲读书,读语言或者心理学。虽然这个计划在17年才得以实现,比所预想的晚了两年,专业也不再是语言学心理学而是表演导演等艺术相关,但他始终都没有放弃他的初心。坚持初心很难,决心并非一时就能下定,就像恩喵提到的除了家人朋友的支持外,也需要一个坚定地让他走出去的人。

说实话,这样一个与他惺惺相惜、给予他勇气和安全感、坚定支持他的人,除了老王,我还真想不出来其他人。老王用自己的十年熬了一碗鸡汤,在演戏这条道路上,他一直都没有妥协过,他的初心就是做一个好演员,他做到了。

Wyman写过一首歌,叫《给十年后的自己》,我想如果二位听过,大概对那句“当初坚持还在吗”能无愧的答出一句“还在的”。


于万人中万幸得以相逢。

这是《不老梦》里面我最爱的一句话,以至于这首歌里面其他华丽辞藻的堆砌在我看来都是给这句当绿叶。

我相信冥冥之中天注定,一件事情的发生必然与另一件事联结,必然会有前一件事成为它的催化剂。缘分奇妙的地方就在于它可以一直不理你,一旦它眷顾你,便再也挡不住它带给你的一连串效应。试想一下,如果没有《琅琊榜》,一切是不是又不一样了?

于千万人中得以相遇相知的二位,都在为了未来努力着。

三年后,也许老胡会带着他的第一部导演毕业作品回归大众的视线。

三年后,也许老王已经拿到了他所想要的奖项,稳稳站住了脚。 

那时,他们终于可以再次并肩而立于台上,天地浩大,只愿与你携手共赏。


昨天还和恩喵玩笑说:我若是周幽夏桀,给我一个王凯这样的褒姒妺喜,我愿天天为他戏诸侯撕布帛。

这样好的两个人,配以世间最好的彼此才得以完美。

如果有一天,我在纽约曼哈顿街区或是伦敦Mayfair看到两位,一定会尽全力捂住想要尖叫的冲动,默默感动到泪流满面。


最后,我想说——

握草!儿子们你们能不能跟周围人串好供?!作为老母亲都要看不下去了!!




恩桑:

*大概是有毒的鸡汤。

*然而这毒里有糖。

*给两位先生。



梦想是一个很俗气的话题。


其实它本来不俗的,只是被(突如其来的汪峰)谈论得多了,就显得有些世俗和廉价。而在这里,我希望尽我所能写出这个词本身有的情怀、担当和勇气。


在谈论梦想之前,先恭喜和表扬一下胡先生,祝贺他拿到offer。如果这封offer是来自于纽约大学导演系,那他完全担得起这个表扬。纽大导演系里的校友,中国人最熟悉的莫过于李安老师,一个在电影事业上连绝大多数白人导演都难以企及的华人。其实早在胡先生第一次暴露有学习的想法时,我跟好友有所猜测,如果他学表演,大概会来伦敦的RADA,如果是导演,应该是美国东部,当时不曾想他能拿到纽大的offer,毕竟,导演系之于纽大,就像哲学之于海德堡,社会学之于芝加哥。所以,先恭喜和表扬胡先生。


既然说到了offer,作为一个申请的老司机,也顺带给大家科普一下一封offer背后要做的努力。这里主要说研究生申请,博士生需要套辞的步骤直接忽略。首先,你需要针对自己的兴趣,教育背景和未来规划选择一个专业。其次,你需要写一封个人陈述,个人陈述的表达有很多,美国叫personal statement, 英国叫statement of purpose,法国叫lettre de motivation,总之,你需要告诉别人,你是一个怎样的人,有怎样的经历,为什么要申请这个专业,将来毕业之后需要干什么。然后,你需要找两到三个人写推荐信,推荐信可以来自于你的导师,也可以来自于社会人士,一般来说,学术性越强的专业,越要求学术推荐信。接着,需要考出语言成绩,一般来说,越是偏文科,阅读量越大,对语言要求越高。最后,艺术类、建筑学、表演类需要制作自己的作品集。


然后我们说回胡先生的这封可能来自于纽约大学导演系的offer。他在采访中说,他应该会学导演或者表演,反正跟艺术(不是arts,arts专指绘画建筑等)相关。不论是导演还是表演,跟他从业十年的经历是完全相符的,所以个人陈述,作品集,业界大牛的推荐信对于他来说都轻而易举。所以,重点说说语言。也许大家听过胡先生用英语发表过获奖感言,但他也坦然那些都是背的。作为一个每天被长难句虐得怀疑人生的文学系文盲,觉得以胡先生现在的英语水平,如果要完成纽大导演系的课程,还有很大差距。所以,他在采访中说,要先把英语学好。


谢谢他的谦虚和坦诚。


如果说这封offer是他的梦想,那他从填报高考志愿的那一刻,就已经开始为这份荣誉做起了准备。熟悉他的人都知道,他本来想去中戏读导演,后来因为家庭的关系留在了上戏学表演,所以我们才有幸认识李逍遥和梅长苏。那我更加欣赏,他从未因为对生活的妥协而丢掉最初的梦想,当他觉得,条件充备之时,还能拿出少年人的勇气,去任性地选择梦想。


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去选择梦想的,至少十几年前的胡先生就没有,而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。首先,梦想太难了。我们吃饭、睡觉、聊天、玩手机,而生命与梦想都是在琐碎的杂事当中耗尽的。很多时候,人并不是不知道怎样做更好,反而大家都明白,每天去健身房就能拥有好的身材,可还是任由肥肉疯长。大家明明知道怎样做是对的,可大家也知道,所谓对的,真的太辛苦了。其次,梦想是有条件的。这封offer的背后是胡先生十几年在业界的坚持,他的财力以及人脉。这些都是我们作为普通人难以企及的。再则,当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中待的时间越长,做出改变的成本就会越大。他当了十年的演员却突然要做导演,虽然都是荧幕艺术,其中的差距仿佛我只是一个乐手,负责音乐作品中的某一个很小的部分,现在却突然要我当指挥,站在台前协调整个乐队。最后,选择梦想,太任性了。十年前的胡歌是没有资格任性的,因为他缺乏物质基础,而现在的胡歌看似在物质上并不贫乏,可是他需要协调亲人、公司、商业合作者、粉丝与他手里这封offer的关系。我突然震惊于他的魄力,因为他似乎这一次为梦想坚决地“不妥协”了。


梦想的光辉太盛,晃了平庸者的眼睛,其中就有你我。我们为生活劳碌奔波,忘记梦想为何物,而只是粗暴地把它跟“一夜暴富”划上等号。少年时代的我们总想搞个大新闻,不出几年,却都变成了“好好活下去”。“好好活着”对大多数人而言已经需要拼尽全力了,哪里有底气和精力去谈论梦想。


话到此处想起一个我喜欢的姑娘,普天之下哪里都能容得下她的一张书桌。她安静却有个性,包容又有原则,勤奋努力不骄不躁,在我心中仿佛为学术而生。去年的某一天,我从另一个同学口中听说,她不做学术了,要开始找工作。我从未就此事跟她深聊,也不得而知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放弃了一直以来的坚持,可是我大概明白,这条路上,半道上放弃的人太多了。理想主义者对现实的被迫妥协本来就是这个世上最难过的事,即便多年以后想起这段过往,我依旧心有戚戚。


任何人仅凭一人之力都是无法坚持梦想的,梦想成真的实质是心中有坚持,身旁有扶持。如果说到不妥协的倔强和身旁的扶持,当我谈论胡先生的时候,我很难忽略王先生。王先生的采访我看了很多,最喜欢的是央视的《蛰伏与绽放》,倒不是因为他喂我喝鸡汤,而是他说到从前的自己,说那时的王凯就那么单纯,凭着一股傻劲相信自己不会碌碌无为。一个时常怀疑人生的我,实在太喜欢他的大胆和纯真,想必胡先生更是。


胡先生其实是一个很纠结犹豫的人,我很难想象出国念书这种决定他会一拍板就决定下来。纠结犹豫的人往往比较有责任感,但责任感本身就是枷锁和牵绊。而这时候,那个大胆纯真的人抡起一把斧子,咔咔砍断了这些枷锁,咧开嘴笑着看他:“你去念书,还指着你回来拍好戏呢,你看看我去年都挑了些什么剧本,你回来可不许让我失望啊!”


这是一种灵魂上的期许和共鸣,当一个人活了三十几年,终于遇到一个能理解自己梦想的人,同时这个人还支持着自己的任性,不论是谁,都想一把把这个人抱紧怀里,坚定地告诉他“等我回来”吧?对于二位而言,如果留下,那便意味着一成不变,便意味着江湖遥望。树挪死,人挪活,当一个地方限制了未来的种种可能,在能力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当然要选择离开。唯有离开,才能开始新的格局,才能为未来创造些许的可能。人,总该活在变化之中,因为所有的机遇、经历甚至爱情,都是在不稳定之中逐渐稳定下来的。


胡歌这一次的远行,断然不是他一个人决定的结果。在这之前,肯定与经济公司和商业合作者多方位协调,肯定要得到父母的支持,还需要有一个分量很重的人坚定地让他走。


他这一走,承载了他十几年前的梦想,或许也如我所想,承载了他们对于新格局的期望。


他这一走,我反而觉得:未来可期,事业与爱情。


他离开那天,我仿佛听见有人低沉的嗓音回荡在航空港:


起航了,你走,驶向那远方。



==========


拔几把刀:


1、你瘦了。


的确,第一次看这句话的时候,我有一种“我们约定不触痛往事,只作寒暄,只赏芳草”的经年疼痛。可是,当我知道胡歌在回答“你与王凯见面第一句话是什么”的时候愣了足足十秒才想出这个答案,我开始逼我自己回想昨天早上起床跟天妹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,结果我打死想不起来。为什么?当然是因为我们每天说的话太多,谁他妈记得早上第一句是什么?


记住,唯有经常联系的人,会忘记确切的某一句对话。而记得很清楚的对话,往往发生在不常联系的人。


2、王凯老是去五美休息室串门。


春晚的休息室是有监控录像的,两个大男人共处一室,该聊的平时都聊了,莫非还要为了装作“一年不见”而写个剧本照着演?当然只能去串门。


有过登台经验的我大概明白,不论平时练得多好,事到临头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紧张。跟越多的人聊天越能舒缓压力。如果我有solo,跟一个要对奏的人在演出前一直共处一室,我大概会疯。


3、我跟他差不多一年没见了。


 且不说胡歌跟涛姐没串好词,涛姐暴露了他俩经常联系的事实,就这个“差不多一年”也是匪夷所思。


采访在年三十,差不多一年也就是去年的年三十,这么推回去,敢情两人去年春节一起过的?


4、胡歌提到大哥大姐。


前期的噱头一直是“明家三兄弟”,最后登台的却是两个人,胡先生的情商我不必再夸奖了,大家自己体会吧。



给一颗糖:


彩排的采访里,主持人问二位2017有没有戏,胡歌说没有,王凯一脸惊讶,因为他记得有《猎场》。而胡歌一直也记得王凯《欢乐颂2》和《嫌疑人x的献身》。艺人有多忙?忙到需要一个团队才能完成工作行程。


插播一段个人经历。恩桑出生在农历正月初三,那一年是阳历1月25号。前两天我妈跟我FaceTime,说起一个跟我同年的姑娘时,她看着我自言自语:你生日在二月是吧?二月的话,她是比你小。


我亲妈能记错我的生日,二位先生却能互相记得对方今年要上的作品,可以的,你们很棒棒哦,恩桑很受伤哦。



=========


爱两位先生。

rps对家我家是一家,不服你打我,我跑就是。



评论(1)

热度(408)
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